文/立夏(公众号:立夏时节)
《沟通的艺术》第一部分,是讲述人怎么看待自己、感觉自己、表达自己的内容。从内在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有进一步改变自己理解别人的基础。看书的过程,也是自我检索的过程,明白了很多以前不理解的问题,希望我的论述可以给大家一个清晰的概念和脉络。
沟通虽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但却是以个人为基础,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会拥有什么样的沟通方式。那么,自我概念从何而来呢?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两方面影响,一个是生物性一个是社会性。顾名思义,生物性就是基因决定,基因决定性格(的一部分),性格即是自我;社会性就比较复杂了,简而言之,你身边的“重要他人”(家庭人员和其他你认为重要的人)对你的态度会影响你的自我概念,同时“社会比较”(与别人比较优劣或相同与否)也会影响你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主观的,虽然这个主观性可能是被扭曲的,但人们却抗拒改变它。
自我概念之所以会被扭曲,是因为在塑造它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被社会环境所影响,这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的事会形成自我评价,而这个评价可能是偏颇的。
造成扭曲的自我评价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过时的信息”,用一句谚语来形容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过去的失败经验未必代表未来会一直失败,可是我们却容易困步于痛苦的感受,不正确看待现今的事实和能力。这种情形在生活中工作中太常见了,失恋的人不再相信爱情,工作搞砸的人害怕挑战,都是受这种扭曲的自我评价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偏颇的自我概念又难以改变呢?因为人们很少能积极学着去认识“真实”的自己,反而会去增强我们熟悉的自我概念。这就是一种自我保护吧,不管是正面的反馈还是负面的反馈,一旦使你形成固定的自我评价就很难突破。
我从小被家人说脑子笨,就真的认为自己笨学习学不好;我会努力做个听话的孩子,却很难突破去做一个成绩好的孩子,这是我身边的重要他人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给我的影响形成的自我概念,而我也乖乖的怀抱着这个感觉一点点长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不爽,开始质疑他们对我的评价,也开始有想重塑自我的迫切愿望,我在这个成长的路上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因为要改变自我概念,需要拥有真实的自我感、拥有切合实际的期待、拥有改变的意愿和改变的技巧。这四个方面都需要长久的实践和学习,度过最初的矛盾期,我也理解成为我想成为的人并没有速成的方法,因为个人的成长和自我的修养是一生的过程。
沟通不仅需要自我概念这个基础,还需要认同管理,就是塑造别人看待自己的观点。这种塑造之中,就有知觉的影响。每个人都有知觉,这决定了我们能接受什么信息,形成什么观点,选择什么行为。
影响人的知觉有许多因素,人们形成的知觉也会有许多错误,比如“强调别人的缺点”和“先入为主”。为了克服这些知觉错误,可以使用知觉检核的方法,我认为这个方法在人际沟通特别是亲密关系交流中非常有用,因为我们很容易省略语句去表述内心感受。
知觉检核完整的程序有三个部分:
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请求对方对此行为诠释作澄清。
举个例子,老婆连续几天感觉老公心情不好,好点的情况可能是过去问一句,“老公你怎么了”或是“老公你心情不好吗”;坏点的情况可能是老婆下班后接着做家务结果还要面对他的臭脸,就在不满情绪堆积到最高点时对着老公说“我天天累死累活的你没看到吗怎么不知道帮我”,或者直接甩过来一句“我感觉你现在不爱我了”。
这是我们身边最容易出现的情形吧,那如果两个人想好好沟通,最开始开口的那个人应该怎么摆出问题呢,用知觉检核的方法表述起来就是:
老公我感觉你这几天情绪并不高,脸上没什么笑容(描述行为)
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第一种诠释)
还是有工作上或人际关系上的事让你心烦(第二种诠释)
到底是因为什么?(请求澄清)
这个方法是帮助你正确了解别人的一项工具,要运用的好,还需要彼此通力协作。彼此都想要沟通才是合理解决问题的关键,然而有些时候,我们遇到问题总是情绪走在前面,很容易影响沟通的效果。
这就牵涉到下一个问题,情绪是什么?仔细想一想,自己能够用来描述情绪的词语有多少?我写下来的词语非常非常有限,这也说明我虽然有各种情绪,但是自己根本不了解或者分辨不了各种情绪。
原来我认为情绪就是内心的感受,看了书才知道,内心的感觉不仅仅包括生理的反应,还包括人们的非口语反应(如脸红、皱眉等)、认知的解释(认为你的心跳加速是因为激动还是害怕)、口语的表达。
有情绪就有表达情绪的必要,怎么样增进情绪表达的有效性,有几个原则。其中一个就是“辨认感觉”,我们要懂得自己的感觉到底是什么,这种区辨和指认情绪的能力是情绪智商的主要元素。(想一想自己这方面的智商很弱啊,只会粗狂的表达很难细致的分辨)
我们在用口语表达情绪的时候,可能会带有语言伪装,这种伪装不利于情绪表达的准确性。比如“我觉得下班后应该去爬山”,这句话里“觉得”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是“我想去爬山”;如果加上真正的字眼,就会发现原本的说法缺乏对情绪的表达——“我今天很气愤,所以想去爬山发泄”。
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经常这样简化情绪的表述呢?我们会对另一半说“我想出去走走”,其实是想说“你天天玩游戏不理我我非常闷要出去散散心”;我们会对同事说“这个问题我处理不了”,其实是在表达“上次我帮了你那么大一个忙你一句谢谢都没有我何必浪费时间再去帮你解决麻烦”。语言的简化,其实暗含着丰富的情绪,如果体会不到深层次的情绪,可能一直都认识不到也化解不了内心的感受。
但是说起认识情绪、管理情绪又何尝简单呢,许多时候我们受着无助益情绪的困扰。无助益的情绪就是对人的沟通交流没有益处的情绪,它受到“生理因素”和“情绪记忆”的影响;自我内言就是我们的思考方式,非理性的思考会导致很多的无助益情绪。
其中追求完美、追求别人的赞同、过度推论和因果论的谬误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犯的思维错误。“追求完美”和“追求赞同”一旦以抛弃自己的需求和原则为代价,就会产生许多负面的情绪,你会失落、感觉被贬低,这样的情绪怎么有益于正确面对生活呢。
类似于“我不是个好妈妈!居然看不好一个小孩子,让他不小心摔倒了”和“你从来听不进我说的话”这样的表述就是“过度推论的谬误”,在表达时你把有限的证据当做信念、把对方的缺点过于夸大。这种表述每时每刻都在生活中出现,我们用它发泄情绪,却从来不想我只是在偏激的发泄,我的表述与事实差距很大。如果争吵中对方接着你的话说下去,你自己反驳起来头头是道,前后矛盾的言辞会搞得大家都不痛快。
“因果论的谬误”认定情绪是他人引起的,而不是一个人自我内言的非理性信念。我们没有认清,对于你的行为,他人产生的是他自己的反应;也没有明白不论有没有他们的行为,你的想法还是会决定你的感觉如何。这种想法把责任都推到他人头上,很少聚焦自己的内在思想,如果把责任放在自己肩上,好好的思索自己情绪的来源,可能会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既然无助益的情绪无时无刻以各种方式在生活中出现,那我们怎么减少这些情绪呢?书中提到了几个步骤:
监控你的情绪反应(我感到十分委屈,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心爱我)
注意引发的事件(今天在公司被领导批评了,同事们也不维护我)
记录你的自我内言(老公没有注意到我回家后一直沉默寡言,我在等待他问我怎么了他却一直关注自己手里的事;我在单位受了这么大的委屈他居然没发现或者视而不见;我已经烦透了这份工作但是又不能辞职,因为我没有把握找到一份薪水更好的工作)
驳斥你的非理性信念(刚进门他问我怎么了的时候我冷冷的说一句没事,他就继续忙家务了,我不能要求他是我肚子里的蛔虫,我应该心平气和的告诉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确实因为我的失误给公司带来了损失,这是我的责任,不能推到领导那里,毕竟他也因为我被老板训了;虽然平时同事之间关系很好,但是这种时候要求大家站出来维护我有点强人所难,毕竟这事跟别人没有直接关系;老板平时很和蔼,他发给我的薪水已经是同等职位的中等以上水平了,上个月还在例会中表扬了我的业绩,我应该看到这份工作好的一面)
了解自我概念,清晰认识知觉,准确表达情绪,这是沟通的第一环节,原来总觉得有想要沟通的态度就是好的,现在明白拥有合适的沟通技巧才是对的。沟通交流真是一门艺术,我们都希望自己是高雅的艺术家,而不是关系的破坏者吧。
ps.自己挖的坑慢慢填,文章算是我的个人笔记吧,不太像书评。本文是《沟通的艺术》阅读笔记第二篇。欢迎指正。
星光不问记:良好的沟通首先就是要认识自己,和自己沟通,自己沟通好了才能明白对方说话的心理动机,在表达言语的时候尽量地客观详实,而不是自认为对方会明白你说话的潜台词。越深层次的沟通越是了解对方,不然是无法说到点子上的。
全网知识馆hupandaxue.cn,星光不问赶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