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知识馆 星光不问 古人笔下的山水风月

古人笔下的山水风月

文/吕达余

古代的诗人骚客,多闲雅之志,颇多寄情山水、吟风弄月之作,摹景写情之高妙,千载之下诵之,尤如穿越时空,恍入其境,只觉美不胜收。只是以古人诗文摹写的意境衡今日山川风物之状,觉古人诗文词藻之美、古时山水风月之佳,又使人别生无限感慨。

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描写士子修禊日于山水之间曲水流觞之胜境云:“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群峨冠博带、风流俊雅的才子,围坐于家乡山间清溪上下,流觞之来,饮者赋诗。此景真如晋诗人左思所吟“不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风雅得让人恨不生于同时。处于今日之时的我们,于周边恐难再觅此胜境,即有仿佛处,怕也是细流如丝、浊不见底,且人声鼎沸、饮料瓶遍布矣。

宋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赤壁江山水月之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其在《后赤壁赋》中又云:“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其景之空灵清澈与雄峻高远,令人不免神往。如今长江之沿岸,港口林立,工厂遍布,船舶穿梭,苏轼赋中所摹之月光、水光与江流之声,早为千重灯光所掩、轰隆之声所盖也。苏轼曾在前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不想时至今日,赋中自然之物取用“无禁、不竭”之句已成虚语,倘苏子再世,怕是再也无赋可作,只落得仰天长叹了。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描写春夜江天月色,甚是澄澈:“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然空中孤月轮。”好一派江天悬皓月、千里俱澄澈的春江月色图,皎洁月色与江中白沙、风中流霜绝无分辨,真个是“江天一色无纤尘”。此月千里同观,当是一般圆润。无怪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吟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与相别异地的弟弟子由可借一轮明月互慰想思。我们今天赏月之习犹存,然今日之月与古时之月同耶?此地之月与彼地之月共耶?以今日环境污染之严重,怕是与古人之赏大异其趣了。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还有妙句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借无穷之月而感叹人生短促,月可让一代代的人欣赏,而人却不能赏尽古今之月。今日人们面对世事变迁常谓“物是人非”,依今日之自然环境变化境况度之,人固依然代代为“非”,然物何曾为“是”?亦随人事之代谢而日益其非矣。

古人流连山水,往往在所居之地,想见古时山川风物,处处皆景,不似今人要看山水,非得假日到名山大川旅游。即是名山大川,也因开发旅游的需要,弄得年年岁岁不相似了。吾尝与友人言,古人感叹人生短暂,而江山风月永存,然今人只要一、二十年功夫,便可让浩浩河流沦为涸池,巍巍高山夷为平地,这恐怕是古人未曾料想到的。

今日之山水风月,后人尚得见否?

星光不问记:时过境迁,非常山水之高风月之奇也,亦在人之心,情之境也。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月还是那个月,人与非人。

全网知识馆hupandaxue.cn,星光不问赶路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xzbok@126.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