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知识馆 星光不问 怎样理性地讨论问题?

怎样理性地讨论问题?

文/勇敢的心

如果是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二人达成一致”!这是同人于野引自某经典论文的话。

分歧产生的原因,很大部分是人性决定的。争论就像个无形的战场,任何人发表话题之后,都会期待着被关注、被评论。评论是不需要负责任的,可以是毫无体系、毫无根据的随口说说,而且“评论”的本性决定了评论的绝大部分是批判,因为批判更能表现出自己观点的优越性,才能确认自己评论资格的存在。也正因为每个人都喜欢批判,所以常常只有批判,却缺乏分析和解释。

那么,如何才能理性地讨论一个问题呢?

1.实事求是

论据是支持论点的基础,如果论据都不能达成一致,必然会导致分歧,那么就没有继续讨论的必要了。要找到双方都认可的事实,有时候也是很难的,因为人性都是“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为了赢得这场争论,甚至会忽视对方呈现的事实。偏听偏信、道听途说的现象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不可能每件事都去查明真相,更别说难辨真假的流言蜚语了。

所以如果有心要做个理性的人,首先就要区分对方(或者是作者)提出的论据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对于事实,首先就是要尽量查阅和判断事实的真相。

2.就事论事

某群友曾经想否定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他提出的理由就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民族,为什么要得到文明不足2000年民族的肯定”“中国人用汉字的时候,欧洲还没有文字”。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能用文明悠久程度作为判断标准吗?这两者没有直接关系,不能用某一方面的弱点来否定其他方面。

就算是史学家吕思勉也有缺乏理性的一面。在他的《中国通史》中,说“汉武帝大约是个多血质的人,一生行事,全凭一时感情冲动;安能有深谋远虑,豫割嬖爱”;  “孙权自始便要想做皇帝,则更不过是一种不知分量的野心而已;因这一种蛮悍的心理,使战祸延长了七十二年”;“中宗是个昏庸之主”….. 在他的书中,有大量的诸如此类的按性格来推究行为、凭道德来判断能力的主观看法。性格不是决定行为的直接因素,道德与能力更无直接关系。所谓的学者,不就事论事,反而到处贴标签,以某方面的短板来否定一个人、进而否定他做的一切事情,怎么能让读者信服?

“你跟他讲法律,他跟你说政策;你跟他说政策,他跟你谈民意;你跟他谈民意,他跟你讲国情……”这是网上的段子,也是避实就虚、非理性讨论的写照。理性讨论的基本要点,就是在紧紧抓住讨论的中心,不偏题;讨论A的时候,就紧紧地围绕A讨论,不要攻击对方在B方面的弱点!

3.推理而不推测

在数理化这些硬科学领域,能通过严格的推理证明的领域,通常不存在分歧,比如一定可以由“A->B”推理出“非B->非A”;而在人文社科领域,很难有严格的推理论证,所以必然存在大量的分歧和争论。

根据性格来推测行为,或者根据道德来推测能力,实质上都是按照概率来推测某人下一步的行为。根据一个人的性格、立场、客观环境等因素,能推测其下一步的行为的概率,我们不能因为他出现某行为的概率最大,就认为他一定会做出该行为。因而,也就不能以此为论据,来支撑某个论点。这种推测方式,可以作为个人心得,但是因为缺乏严谨的论证,难以说服他人; 而纯粹的个人心得,说出来就会成为一种偏见!

笔者读史较多,发现很多史实并不明确,各种书各执一词。即使是确定无疑的史实,其背后的原因、当事人的动机、其面临的客观环境,我们不可尽知。我们并不比古人更聪明,也没有当事人身临其境的体会,因此不可轻易推测当事人的对错。

读者从书中得到的启示,有很大分歧属于正常现象。如果拿出来讨论,则必然会导致争论。在不理性的环境中,这些争论未必使道理越辩越明,但一定会使争辩的双方越来越极端,即支持观点A的一方会更强烈的支持A,支持B的一方会更强烈地支持B,不论A和B对错与否。如果分歧必然存在,那就没必要争论。如果一定要争个是非,那就要细细地想想,拿出来的理由能不能成为一个理由!

建议读者也不要轻易评论这篇文章,因为你的评论会正好验证上面的观点。

原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0ad4340102vlwt.html

星光不问记:误导是诡辩学派擅用的手段之一,而社交网络在功能上鼓励用户订制信息流,更是推进了偏信行为的普及,人们都倾向于关注自己赞同的对象,最终只会加重信息来源的失衡。冯友兰先生说:“盖一名必有一名之定义,此定义所指,即此名所指之物之所以为此物者,亦即此之要素或概念也。”

附:中国人思维的逻辑缺陷

全网知识馆hupandaxue.cn,星光不问赶路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xzbok@126.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