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知识馆 星光不问 打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魔咒

打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魔咒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在研究心理生活的坚固统一性时,早期不能不考虑到记忆的功能与结构,这是不难了解的。我能够证实早期作家的一些说法:绝不可以把记忆看成印象与感觉的聚集之处;印象的被保存,不是因为过去经验的持续或再发效应。在记忆的功能上,我们所看到的是同质的心理生活的力量的部分表现──自我力量的部分表现。

焦急、忧虑、眼泪,对于生病的孩子一点帮助都没有,反而会诱使他到疾病中去找好处。很重要的一点,任何对孩子有害但可改正的事情,都应该尽快予以改正,绝不可以有毛病会随着成长而消失的想法。有些困难,是孩子在家中的地位引起的。在童年早期,家里如果有一人有优先身份,不论有没有强调,常常会对另外一个造成不利的反作用。在同一个家里,有一个成功的孩子,常常就会有一个失败的孩子,这样出现的频率高得让人惊奇。一个比较活泼,就可能使得另外一个比较安静;一个的成功,可能带来另外一个的失败。人常常可以看到早期的失败,对于一个孩子以后人生的显著效果。同样地,偏心一个孩子,这经常是很难避免的,就可能造成对另外一个的伤害,因为这样会引起他的尖锐自卑感,以及随之而来的所有可能结构的自卑情结。

从同样家庭长大的小孩,想法都会一样,这是种很错误的观念。因为即使家里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教养,但是孩子按照适合于自己创造力目标的方式去使用它们的影响。我们将可以看到环境对每一个孩子的效应会是多么不同。似乎也已经证实的是,同一家庭的孩子既没有同样基因,也没有同样显性的变化(phenotypic variations)。甚至在同卵双胞胎的案例中,有关他们是否有相同的身体与心理结构一点,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怀疑。

长久以来,个体心理学是建立在先天的身体结构这一事实上,但是它已经证明“心理结构”只有在孩子生命的最早三五年才出现。孩子是用形成“心理原型”的办法做到的,原型包括个人的永久运动法则,原型的生活样式则得感谢孩子的创造力,它用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作为材料。只要这一构想成立,就能让我可能把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歧义,看作大体上是所有家庭的典型,虽然每一个别案例都有它的不同之处。我认为我的问题解决了,如果能够指出在每一个孩子的生活样式里,都有他在家庭系列中的地位的印记。这一事实让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到个性发展的问题。因为,如果某些品性是和孩子在家庭系列中的位置相谐和的,那么,就不再有什么理由要去为个性的遗传性格申辩,然后不断强调人的个性,是来自人的肛门期或者任何其他期。此外,我们不难了解,孩子因为自己在家里的地位,而得到某一明确的个性。独生子的困难已经多少为大家知道,在优越环境里长大,大多受到过分照顾,父母经常为他担心,然后他很快就学会以我唯尊,然后想操控一切。他很快就学到把自己看成中心人物,而且以这样身份行动。父母的疾病或软弱常会使情况更加困难。更有可能的是,婚姻上的问题与离婚会造成对孩子社会兴趣有不好的影响。

自我,像知觉一样,有调理印象,把印象置入已经完成的生活风格,再按照生活风格来好好使用它。我们可以用一个吃东西的直喻来说,记忆的任务是吞食与消化印象。而消化是生活风格的正常功能,任何不合它口味的都被抛弃、忘掉,或是留下来做一个警告的范例。决定权在于生活风格,如果它对警告感到很有兴趣,那么就会把不能消化的印象当作警告用。

事实上很多印象只消化了一半,有时甚至只接受了十分之一或千分之一。可是过程之中,也可以只消化那些伴随印象的感觉与心态,和这些感觉与心态混在一起的,偶尔会有字句或观念的记忆,或是其中的片断。假定我忘掉了一个人的名字,但是他的其他事情我都知道得很清楚。他不一定非要是我不喜欢的人,也不一定非要是会令我不开心的人。所以一个人的名字和相关事物,不一定要在我的生活风格兴趣之内,才会让我记得他。由此可见,印象本身要比用语言表达的经验要多很多。

个人的统觉能力,会把观察到的和个人性格相一致的事实交给记忆。他在自己习性的引导之下,接收以这样方式形成的印象,同时搭配上感情与心境,而感情与心境又听从个人的运动法则。而从这个消化过程留下来的部分,就是我们想要称的“记忆”,不论是用言语或感情所表达出来的,或者对外在世界的态度所表达出来的,这应该就是我们所了解的记忆功能。因此,独立于个人习性之外的,理想的、客观的印象是不存在的。

因而,我们必须期待找到烙印生活风格的记忆形式,修正我们的统觉能力,重塑心灵,才能打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魔咒。

选自:《这样和世界相处》

《这样和世界相处: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的十五堂生活自修课》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对普通人而言最有生活价值的一本书,国内首次翻译引进。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穷其一生,带给年轻人的心智成长礼物,引导缺乏社会兴趣的年轻人健康独立地融入社会,培养良好的社会兴趣和正确的人生观,化解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卸下包袱,走上一条正确的成长之路。

本书在阿德勒去世后出版,是其一生巅峰的、成熟的、极具实用价值的作品。全书蕴含阿德勒一生思想精髓:“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并强调人的“社会意识”,引导读者修正自己的生活风格,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世界。

如果你总是害怕和陌生人说话;你总是对进入新环境感到胆怯;你总是与周围的事物格格不入;你总是孤单、焦虑、极度缺乏安全……

著名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将通过本书与你娓娓道来: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是可以被解决和超越的。关键就在于,你是否懂得建立“社会兴趣”,为自己塑造健康的生活风格和对困境的认知,让自己适应社会,进而借助社会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和超越困境。

人生,没有真正的完美,但有真正的圆满。你一直追寻的心灵良药,不是孤傲,而是给世界一个拥抱。

书 名:《这样和世界相处》
作 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定 价 :45.00元
出版日期 :2016年7月
作者简介: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生于维也纳,现代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者,与弗洛伊德齐名,世界心理学史中无法避开的少数璀璨的心理学家之一,心理学界泰斗级人物。阿德勒曾与弗洛伊德合作过十年,后因对弗氏的泛性论不能苟同而散伙,继而发展自己的人格理论。其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其著作有:《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又名《自卑与超越》,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生活的科学》《理解人性》《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教育》等。

全网知识馆hupandaxue.cn,星光不问赶路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xzbok@126.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