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知识馆 星光不问 武则天:时间进程的“一个断点”

武则天:时间进程的“一个断点”

本文摘自:李拯《历史不糊涂》

武则天就像历史的一个断点,傲然游离于时间的进程之外。如果把中国历史比作一幅水墨画,武则天就是那座遗世独立的孤傲山峰。她创造了空前绝后的奇迹,也遭遇了亘古未有的孤独。

中国古代英雄辈出,但还是很少有人像武则天那样复杂,即便是千载之后,也很难盖棺论定。刚刚为她的心狠手辣义愤填膺,偏偏又被她作为女性的可爱一面所吸引;正要赞赏她选贤任能的开明与气度,却又为她掀起的“酷吏革命”不寒而栗。无论走向哪一个单向的维度,都会陷入剑走偏锋的困局。她就是这样令人捉摸不定,也因此自有一种不可抵挡的魅力。

她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在她的身上,融合了太多极端对立的元素——政客的阴险与女人的柔情,造反的狡诈与明君的胸襟,放肆的情欲与敏锐的洞察,爱美的心境与杀人的阴冷……或许正是这些内铄于心的多重性格,才让她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履险如夷在不同的人群间游刃有余。她不是一个单向维度的人,永远不会一条路走到黑,因此她能左右逢源、无往不胜。

政治是关于可能性的艺术,而武则天证明了中国历史的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女人也能当皇帝。她不同于之前临朝称制的汉高后,也不同于之后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她们的权力虽然拟于人君,但还是借着与男人的关系“狐假虎威”,她们权力的合法性仍然依靠与男人的关系来支撑。与她们相比,武则天后来“周革唐命”、改变正朔则是直接把男人这棵大树砍倒,让女人成为权力的来源和主体,因此更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更有挑战一切的魄力。无论如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一份想象力与胆魄就具有十足的现代性。

然而,悲剧就在于,当武则天站上权力的巅峰,她已经把整个时代踩在自己的脚下,却发现这就是她人生的终点。真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发现自己站立在一个游离于时间之外的断点,进一步是万丈深渊,退一步也是万丈深渊,由此她感到了彻头彻尾的挫败感。武则天费尽心机夺走了最高权力,却发现她的权力根本无法传承下去,她成为儒家政治秩序的一个弃儿。在经历痛苦的挣扎后,她决定把权力还给大唐子孙,既革大唐之命,还复大唐之权,这相当于宣告自己一生的努力归于失败。究竟是什么打败了这个曾经战胜一切的女人?

武则天创造了历史,但是她无法赢得未来。她在成功的时候,证明了“政治是关于可能性的艺术”;而她在失败的时候,则揭示出中国政治超稳定结构的哲学基石。她战胜了所有人,也践踏了有形的政治制度,却不能打败无形的政治哲学。那么,作为女人武则天怎样一步一步爬上权力的巅峰?最后,她又怎样在晚年时光败给了那个虽然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政治哲学?

不惜杀死女儿以搏出位

武则天在14岁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胆识。那时,她正值及笄之年,天生丽质难自弃,养在深闺之时,芳名就已惊动当朝皇帝李世民。于是一道诏书,招她入宫。女儿一朝选在君王侧,自然是好事一桩,但毕竟宫廷凶险,年少入宫前途未卜,于是武则天的母亲“恸泣与诀”,但她却谈笑自如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宫闱之间,往往危机四伏,一位芳龄14的女孩竟无所畏惧地乐观前往。武则天的人生,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武则天的人生轨迹属于典型的“否极泰来”的辩证风格。在李世民驾崩之后,她作为先朝嫔妃出居宫外,入寺为尼,人生可以说是陷入了难以挽回的低谷。李世民生前,武则天在后宫佳丽中未曾显达;李世民死后,她在名义上又是先皇的女人,哪个男人敢娶为妻室?武则天似乎只有落发为尼、遗世独立这一条逼仄的道路了,却在渺然不知所归的人生低谷迎来了惊天逆转,继任皇帝李治经常到感业寺吊唁先皇,竟与武则天擦出了爱情的火花。而武则天心里明白,李治是她的唯一希望,因为只有皇帝能够拯救皇帝的遗孀。

武则天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她看准了李治多愁善感的性格,决定以自己的似水柔情与悲惨境遇来抓住李治的心。有一次,李治在感业寺路过佛舍,而武则天远远看到皇帝过来,悲从中来,且见且泣,泪光盈盈,楚楚可怜,李治的心果然为之融化,“帝感动”。可以说,此时此刻,李治已经暗下决心,哪怕将先朝嫔妃纳入后宫要遭到非议,他也要把武则天从深渊中解救出来。而这时,后宫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也恰恰为武则天提供了机会。王皇后久无子嗣,萧淑妃方见宠爱,王皇后为了挟制萧淑妃需要引入外援,而恰在此时听说了李治与武则天暗送秋波的事情,于是决定将武则天“引内后宫,以挠妃宠”。于是,在李治的怜爱与王皇后的算计共同推动下,武则天越出了礼教大防的底线,再次进入后宫。王皇后还不知道,她引入的不是队友,而是自己的掘墓人。

在后宫斗争中初露峥嵘,武则天已经将毒辣、冷酷与狡猾展现得淋漓尽致。她先是与王皇后联合打倒了红极一时的萧淑妃,而后开始用反间计来对付曾经的恩人王皇后。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是武则天为了获得权力,却不惜赌上亲生女儿的性命。当时,王皇后与武则天共同打倒萧淑妃,结下了共同战斗的同袍情谊,王皇后对武则天尚未产生戒心。在武则天生下女儿后,王皇后欣然前往并毫无防备地抱着婴儿玩耍,皇后哪里知道,在抱起婴儿的一刹那,自己已经大祸临头。武则天等皇后走后,竟亲手用被子将女儿闷死。

故事发展至此,足见武则天泯灭人性的阴毒,而之后对整个阴谋的设计则体现出她洞悉人性的狡猾。她杀死女儿之后并不是哭哭啼啼向皇帝诬告皇后,而是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等皇帝来看小公主,她欢笑如常,假装打开被子,竟“发现”女儿已死。武则天伪装得十分惊讶,“责问”太监宫女出了什么状况,而左右都回答说:“后适来。”听闻之下,武则天什么都不用说,只需要呼天抢地、捶胸顿足,做无可奈何的悲痛状,皇帝自己就找到了她预设的答案——“后杀吾女”,并通过想象还原“真相”:王皇后自己没有子嗣,对武则天心生嫉妒,竟不惜亲手杀死她的女儿……

武则天成功做到了“看不见的说服”,能把诬陷做到如此极致,狠毒与狡猾缺一不可。如果她到皇帝面前诬告皇后,在后宫斗争如此激烈的背景下,皇帝也不可能只相信她的一面之词。然而,武则天还有更大的计划,亲手杀死女儿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是引皇帝上钩。于是才有了后面的剧情,她自己假装不知情,而在皇帝发现女儿已死的瞬间安排太监宫女以第三方的身份弱弱地说一句“皇后刚刚来过”,皇帝就能自然发挥想象力还原“真相”。她什么都不用说,但是什么都说了。

结果,皇帝对皇后益愈疏远,而对武则天日见信爱,直到皇帝决定废旧立新。就像她14岁就冥冥中感受到的神秘启示——见天子庸知非福,她已经实现了人生的逆袭。只是,手段太过残忍。

残忍并未因为胜负已分而停止,在她获得成功之后,命人砍掉了皇后与萧淑妃的手足,并将她们放在酿酒的瓮里,就这样一直到死。而萧淑妃的两个女儿义阳公主、高安公主也遭到幽禁,年近40而不嫁。武则天的残忍狠毒令人毛骨悚然,但即便铁石心肠如她,也会留下心理阴影。在以后的岁月里,她总是产生幻觉,常常看到皇后与萧淑妃“被发沥血”,无论怎样“巫祝解谢”,总也挥之不去。然而,史书没有记载,她在君临天下之时,有没有想到过那个刚刚出生、满身还散发着婴儿香的女儿。如果她想到了哪怕一秒钟,相信那一定也是撕心裂肺的疼痛。

这时的她,或许当得起这样8个字的评价:面若桃花,心如蛇蝎。

用“酷吏革命”掀起白色恐怖

流血一旦开始,就不会轻易停止。武则天夺取权力的过程充满了血腥,而巩固权力的过程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她与皇帝双峰并峙、携手临朝,称为“二圣”。她能够准确地把握唐高宗李治的心理弱点:对付这个暗弱无能的皇帝,只需要永远保持进攻态势,就能让他不断妥协。李治也曾对武则天日益上升的权势感到恐惧,于是命西台侍郎上官仪“草诏废之”,左右侍从竟驰告武则天。她突然出现在皇帝面前,一番倾诉之后,皇帝不仅回心转意,而且感到“羞缩”,更为自己辩解说:“是皆上官仪教我!”经过这番心理挫折之后,李治对武则天更加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甚至一度“将下诏逊位于后”,被宰相郝处俊固谏乃止。

李治一朝撒手人寰,苦心经营多年的武则天就迫不及待地废掉了继任皇帝,开始了君临天下的岁月。如果说皇帝曾经是她登上权力巅峰的梯子,那么她现在已经不需要这把梯子了。而激荡在武则天脑海里面的未来想象已经不是重演历史上皇太后临朝称制的陈旧故事,她将要在一个父系社会创造女人的神话,那就是潜图革命、自称皇帝!皇太后临朝称制,是以前朝皇帝之妻、当朝皇帝之母这样的身份行使权力,是以与男人的关系来定义自己的存在。武则天要做的事是摆脱这种限制,她要确立女人独立的主体性存在。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在一个男权社会又是何其艰难!潜图革命、以周代唐甚至自称皇帝,这样的勃勃野心必然会激起不断的反抗。于是,在当权岁月,武则天如坐针毡,始终把满朝文武当作假想敌,担心有人会谋反。在恐惧心理的驱使下,她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最恐怖黑暗的“酷吏革命”,始终以猜忌而不是信任来治理天下。从此,“告密”正式成为一种统治术。

武则天昭告天下,公开鼓励所有人举报谋反,通过大臣之间陷入内讧而获得皇位稳定。史书记载,“时四方上变事者,皆给公乘,所在护送,至京师,禀于客馆,高者蒙封爵,下者被赉赐,以劝天下”。也就是说只要是告密的人,地方官要护送,到了京城还要住在朝廷客馆,说得好的还能加官封爵,差点儿的也能获得金银赏赐。不但如此,“凡言变,吏不得何诘,虽耘夫荛子必亲延见,禀之客馆”,只要是告密,官吏都不能阻挡,即便是村野耕夫,武则天也要亲自接见。武则天就这样用国家力量鼓励天下告密。于是,“故上变者遍天下,人人屏息,无敢议”。在重赏之下,周兴、来俊臣、索元礼、丘神绩等酷吏应运而生,使得社会陷入了“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内战状态,极大地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信任和政治生态。

来俊臣等人本来大字不识,但都通过告密而平步青云。他们深知武则天鼓励告密是为了挟制大臣,而不是真正存在多少造反的阴谋,于是这些人纷纷“以夷诛大臣为功”。时间一久,他们发明了无中生有的告密模式,即“告密—诬陷—升迁”的路径,开始肆无忌惮地滥用“告密”的特权。他们的程序往往是:首先选

择告密对象,其次动用极刑,最后在屈打成招后入大狱、诛九族。告密的理由必然是“意欲谋反”,而告密对象的选择往往与谋反没有任何关系,或是消灭异己,或是出于报仇,或仅仅是因为看上了别人的老婆,所以不惜通过告密将其迫害致死,其荒谬如此!

用刑之手段更是惨绝人寰。索元礼喜欢用铁笼戴在“囚犯”头上,“以楔,至脑裂死”,还喜欢把“囚犯”挂在梁上,缒石于头,而极刑一开,“相牵联至数百未能讫”。如此残忍无度却得到武则天的嘉奖,“后数引见赏赐,以张其威”。来俊臣审判时,不问轻重先把醋灌进鼻子,然后掘地为牢,绝其粮食,囚犯“啮衣絮以食,大抵非死终不得出”。来俊臣还制作了10种大枷,后来制成铁制头盔,人戴上后“宛转地上,少迁而绝”。后来,来俊臣都不需要动用极刑,只需要展示这些刑具就足以让人“莫不震惧,皆自诬服”。关于告密的程序、用刑的步骤、刑具的使用,来俊臣将其分门别类,写出集大成者的《罗织经》成为告密与极刑文化的滥觞。

告密成风、大狱屡兴,骨鲠之臣朝不保夕,狄仁杰、魏元忠、宋璟、张说、姚元崇等名臣都曾在鬼门关走上一遭,而被酷吏诬陷谋反而招致家破人亡者,更不知凡几。其中受到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唐朝宗室子孙。在镇压了韩王李元嘉的起义之后,武则天把宗室视为更大的潜在威胁,10多个亲王及家族遭到阴诛显戮,“自是宗室诸王相继诛死者,殆将尽矣”。

“酷吏革命”达到了道路以目、人人自危的境地,武则天的统治看上去日益巩固。然而,正如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言,权力是一种流动的关系,“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抵制”。武则天为了挟制群臣、剪除宗室而推动“酷吏革命”,只是赢得了表面的服从,却造成了内心的反叛,人心思唐已成定局。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然而,如果只有镇压这一种方式,武则天就不是武则天了。她懂得“胡萝卜加大棒”的法则,在“忤逆者诛戮”的同时实行“附顺者拔擢”,在残酷之外还给了天下士子一个若有若无的希望。这是她复杂的地方,也是她厉害的地方。

用政治吸纳安抚精英阶层

如果只有“酷吏革命”带来的绝望,那么在“反也是死,不反也会被诬陷致死”的逻辑之下,天下士林一定会选择鱼死网破、玉石俱焚,那样武则天掀起的白色恐怖就会适得其反。然而,武则天才不会一条道走到黑,她在绝望的肃杀中还夹杂着丝丝暖风,融化着人们内心的戾气。

如果仅从治国理政的能力出发,武则天与那些男性皇帝相比也是不遑多让,甚至可以说远出于大多数君主之上。她虽然阴险狠毒,为了权力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她清楚地知道权力的边界在哪里,并做出了一副维护礼法秩序、尊重知识分子的样子。

有这样一个故事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僧人薛怀义本来是洛阳街头的无赖,受人推荐得到武则天的宠幸。武则天为了掩人耳目,让他假装剃度出家,以僧人身份出入宫禁。从此,这个昔日的无赖就开始飞黄腾达。他不仅成为皇室修建宫殿的总监,还统领了数十万大军北讨突厥,宠荣冠于当世。“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薛怀义一旦小人得志,便有恃无恐、目无法纪,什么王孙贵胄、文武百官都不放在眼里,甚至公开凌辱士大夫。

当时,有一位名叫苏良嗣的宰相,向来以刚直不阿而闻名。有一次薛怀义在宫中遇到苏良嗣,神情傲慢,举止无礼。殊不知,唐朝宰相当国,地位崇隆,史书上称为“礼绝百僚”,即便是皇帝,见了宰相也应行礼。薛怀义一向傲慢惯了,后面又有武则天撑腰,偏偏要耍一耍宰相。没想到,苏良嗣见此大怒,命侍从打了薛怀义一巴掌。薛怀义自然会到武则天那里打小报告,按照武则天的阴险狠毒来推断,故事的结局极有可能是苏良嗣大祸临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武则天竟批评薛怀义说:你应该从北门出入,南衙属于宰相,“毋犯之!”这说明,武则天为了得到权力可以践踏底线,但是在使用权力上仍能做到谨守边界,她会因为害怕谋反而滥杀无辜,但绝不会纵容私欲而破坏朝廷典章。她有冷酷到令人颤抖的一面,同时也有开明君主所应有的节制与气度。

这一点,在她用人方面体现得更明显。现代政治学研究表明,政治体系保持稳定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将政治精英吸纳进政治体制内部。正因为此,唐太宗李世民感慨“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而知士庶安心、天下大治。武则天也深谙此道,而且比李世民走得更远。为了吸纳精英、安定人心,给人向上流动的希望,武则天使出的撒手锏就是滥赏官爵,滥封官位,滥发官禄。

史书记载说:“太后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桀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凡是引见科考的举人,“无问贤愚,悉加擢用”,不管水平高低,都委以重任,运气好的可以“试凤阁舍人、给事中”,等而下之也能“试员外郎、侍御史”。中国历史上的“试官”就滥觞于此,所谓“试”,类似于今天的“见习”,实际上是闲官冗员、人浮于事,徒有其名而无其实。当时有人嘲笑说:“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杷推侍御史,椀脱校书郎”,就可见冗员泛滥到了何种程度。后来,有个举人在这首打油诗后面续了一句讥刺当局的话,御史认为是诽谤朝政,“请杖之朝堂”。没想到武则天哈哈大笑,说:“但使卿辈不滥,何恤人言?宜释其罪。”

武则天果然洞悉居上御下、驾驭人心的奥秘,只要以士大夫为代表的精英阶层被吸纳进体制内,不管是实职也好,闲差也罢,只要他们接受这个名位并且怀着在权力阶梯向上攀爬的心思,那么他们就不会到体制外举兵造反,政权就能获得稳定。这是大逻辑、大政治,几句略带嘲讽的打油诗又有什么要紧?

而武则天的知人善任,恐怕也是大臣名士乐于归心的理由。一代名臣狄仁杰、宋璟、姚崇等人,都是武则天一手提拔重用,与武则天也都有一段不能不说的佳话,尤其是宋璟,向来以刚直不阿闻名。在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最为得势的时候,连武三思、武承嗣这样的皇亲国戚都争着鞍前马后地伺候,宋璟就敢视若无物。当时,举朝上下称呼张易之为“五郎”,张昌宗为“六郎”,唯独宋璟特立独行,他训斥大臣们说,你们并不是人家的家奴,为何要称之为“郎”呢?从此与二张有隙,两位内宠不仅伺机中伤,还派人刺杀,但都因为武则天的庇护,宋璟才能幸免于难。显然,武则天对骨鲠之臣的容忍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收买人心的作用,即便只是做做样子,她也表演得非常成功。至少,如果没有她留下的宋璟、姚崇等政治遗产,唐玄宗很难开创历史上的“开元之治”。

武则天透析了政治统治的本质,她非常清楚所谓“为政之要,唯在得人”,说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用人,更重要的是完成对精英阶层的“政治吸纳”。她抓住了这一统治奥秘,将体制大门向所有人敞开,于是那些梦想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士大夫们,突然就忘记了她的残忍,抱着一丝宏图大举的侥幸心理心甘情愿地落入彀中,半推半就地维持着她的血腥篡权和残忍统治。

武则天的一柔一刚、一阴一阳准确地掌握着天下士子脆弱的心灵。他们因恐惧而屈从,又因希望而顺从,被动与主动相辅相成,武则天调和得恰到好处。

在时间的荒原铩羽而归

一手拿着足以让任何有志之士都为之胆寒的利剑,一手又握着天下士林都趋之若鹜的官帽,武则天获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功。然而,当她的双脚踏上权力的巅峰,她的身体却在时间的冲刷下迅速老去。

晚年的武则天仍然爱美,这曾是她打动李世民的奥秘,也是她征服李治的武器。虽然年届古稀,已是“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但她仍然怀着少女般的爱美之心,“虽春秋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有一段时间,她竟然重新长出了两颗牙齿,高兴得马上下诏改元为“长寿”。只可惜,驻颜之术不能抵挡时间的侵蚀,“长寿”虽是美好的期望,终究难以掩盖现实的窘迫。武则天该认真考虑权力的传递问题了。

权力与时间的关系本来就充满了紧张。乔治·奥威尔在小说《1984》里面这样形容它们之间的张力,“谁控制了过去,就控制了未来;而谁控制了现在,就控制了过去”。也就是说,定义历史可以影响未来,而掌握权力则等于掌握了历史的定义权。武则天政权在手,当然也试图改写历史,改变时间的轨迹。她把先秦时期的周文王、周武王作为新王朝的始祖,并把自己的列祖列宗都追奉为皇帝,建庙供奉、配享天地。追认周文王,是为了给新王朝制造正当性的历史基石;追封老祖宗,则是为了给新王朝的权力传递书写连续的谱系。

定义历史,是为了改变未来。武则天如此煞费苦心地改变历史叙事目的都是为了周朝万世一系的延续。然而,武则天一生纵横天下、无往不胜,这次却要遭遇失败的“滑铁卢”。由于儒家伦理秩序自身的免疫力,她未能如愿以偿地实现“谁控制了过去,就控制了未来”的目的。

武则天是周朝的缔造者,而周朝延续的前提就应该是姓武的人当皇帝。武则天不是没有考虑过废掉李唐的皇嗣,而改立武氏子孙。她刚刚临朝称制,就把唐中宗废为庐陵王,立了睿宗当太子,却始终严加防范,朝中大臣胆敢与之往来,必然身首异处,史书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尚方监裴匪躬坐潜谒皇嗣,腰斩于都市”。然而,如果说她对李唐宗室如同冬天般寒冷,那么对待武氏子孙则如春天般温暖。她不仅追封祖宗,而且“尽王诸武”,对武家亲戚全部封官许愿。在祭祀天地这样的重大活动中,她把武承嗣排在第二,武三思排在第三。这样的仪式性安排,折射出她内心废李立武的想法。

在当上皇帝的前后两个时期,她都向宰相提出立武氏子孙为太子的想法,却以同样的理由两次被不同的宰相制止。第一次,她想立武承嗣为太子,宰相李昭德说了这样一个理由,“自古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就是说,等武承嗣当了天子,他能给你这个姑姑立庙吗?一言之下,效果立竿见影,“后乃止”。第二次,她想立武三思为太子,宰相狄仁杰说了同样的理由,“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意思也很明确,立自己的儿子庐陵王为太子,千秋万代之后自己还能常享宗庙,如果传位给武三思,他以后祭祀祖先会带上你这个姑姑吗?这次武则天不仅仅是彻底打消了立武废李的想法,而且立刻派人把庐陵王迎接回朝。

武则天战胜了一切有形的敌人,却在儒家伦理秩序面前铩羽而归,并且感受到无可奈何的无助感。姑侄关系,在儒家伦理秩序决定的权力传递中注定没有立足之地。武则天为了夺取权力,曾经掀起腥风血雨的斗争,曾让多少无辜的人鲜血流尽才铺就了一条通往权力的道路,但是她失去权力的过程却没有硝烟四起,也没有曲折反复,只是几个儒家士大夫的一面之词就打倒了这个不可一世的女人。

李昭德与狄仁杰不愧是当世大儒,他们看准了改变历史轨迹的那个按钮,只需轻轻一按,则千古江山为之一变。

儒家伦理秩序的超稳定性

波谲云诡的政治剧情在武则天带着女性灵动色彩的安排下,轻松幽默地落幕了。

庐陵王已经回朝,武则天却把他藏了起来,故意跟狄仁杰他们玩了一个恶作剧。她把狄仁杰召来,故意问庐陵王的事,狄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他哪里知道庐陵王已经回朝,这是武则天故意逗他玩呢!直到此时,武则天才把庐陵王亮出来,并不无戏谑地说,“还尔太子!”看着狄仁杰一把鼻涕一把泪,武则天肯定在心里偷笑,这似乎是在说,你不让我把皇位传给武家后代,那我就做个恶作剧来逗逗你!武则天女人的一面又回来了,复杂如她,时时也有这样直抵人心的可爱瞬间。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武则天是在使尽浑身解数的挣扎之后才意识到在儒家伦理秩序面前,她是多么的孤独无助、势单力薄。迎回李唐太子,政治格局已定,但朝野上下仍然嫌还政于唐的进程太慢,70多岁的老宰相张柬之按捺不住,率领羽林军称兵向阙,发动兵变,刀锋下的武则天显得那样虚弱无力。

她对一起发动兵变的崔玄暐说,别人都是因人而进那就罢了,你是我一手提拔的,为什么还要反我?崔玄暐的回答堪称机智,也可谓经典,他说:“此正所以报陛下也。”武则天听闻之下,应该能感到那种彻骨的冰凉。这不是“忘恩负义”的世态凉薄,而是来自历史深处的一股寒气。崔玄暐没有错,按照儒家伦理,他是在做正确的事情,是在让武则天改邪归正、弃暗投明,回归儒家伦理的正常轨道。崔玄暐是把匡正过失作为报恩的方式。人心如此,武则天夫复何言?唯有以沉默来应对接下来的失败。

武则天被历史抛弃了,她在晚年那段幽居冷宫的岁月,一定能感觉到游离于历史之外的无助感与孤独感。她的失败并不是当代人的成功,而恰恰是儒家伦理秩序的荣耀。她并没有败给与她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人,而只是败给了人类轴心时代那个名叫孔子的哲学家而已。孔子为中国的政治运转设计了周密的“操作系统”,而武则天的挣扎注定只是一个不能在其中繁衍生息的失败“软件”。

“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确立的是以男性和父权为基石的权力结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则是把父子关系扩展为君臣关系,并以此作为整个社会运转的伦理基石。在此基础之上,谁要是挑战“父死子继”的权力传递法则,谁就是在挑战整个国家和社会赖以生存的根基,也必然意味着自己被历史所抛弃。武则天曾是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挑战者,却意外地发现遵守儒家伦理秩序还可以在儿子的供奉中获得一席之地;无视儒家伦理秩序,必然会滑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连一席之地都会是难以企及的奢望。儒家伦理秩序只留给她两个次优的选择,要么成为大唐权力谱系的横生枝节,要么成为大周权力谱系的幽暗角落。两者都意味着失去,只是,后者意味着一无所有。

武则天的失败,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写下了一个哲学的注脚。儒家伦理秩序的基础,不是把人当作遗世独立的个体,而是当作伦理关系中的一个结点。一个人首先扮演着某种伦理角色,然后才是他自己,因此,一个人也应该在这种伦理角色的扮演中,去寻找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这张伦理之网,是如此无远弗届而又无孔不入,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放在时间流转的坐标里,“父死子继”的原则保持了伦理秩序的延续与再生产。

显然,武则天一开始是这套秩序的受益者,她能够从名不见经传的大家闺秀,一跃而履至尊、制六合、威震四海正是因为她扮演着皇后这个伦理角色。而她最终的失败也是因为这套伦理秩序,以皇后的名义夺国神器,已经不见容于儒家哲学对正义的定义,如果再要传之后世,对儒家伦理秩序意味着毁灭性的打击。这套秩序就像具有某种免疫力,这种挑战一经出现,所有的人都会与之为敌,挑战者将会陷入与时代作战的绝境之中。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武则天自己,不仅身体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精神世界同样被这张伦理之网所定义。如果不是把儒家伦理秩序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武则天在已经取得巨大的世俗成功之后,何苦戚戚于千秋万代的历史评价?何必汲汲于自己死后能在香案上占据什么位置?儒家政治哲学不仅把印记烙在人的身上,更是烙在人的心上,因此具有某种“超稳定”的特性。它的优势是“稳定”,它的问题是过度“稳定”,由于过度追求稳定,而牺牲了其他的可能性。这套秩序在自我强化中不断延续,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始终难以衍生出其他可能性。

无论如何,武则天富于想象力,饱含激情,敢于打破常规,善于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抛开那些权谋与血腥的一面,她的激情使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为这个习惯于萧规曹随、慎终追远的民族注入了一种敢于开拓的精神。她所在的时代也是女人最为扬眉吐气的时代,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女中豪杰相继涌现,为几千年充满腐朽的男人气息的历史注入了女人的风采与神韵。她的横空出世,为对手带来灾难,却给历史带来了别样精彩。

然而,武则天是孤独的,就像她的名字“曌”所隐喻的那样。

这个字是她自己的创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也像这个字的孤独处境那样,武则天只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断点”,不管耸起多高,她都注定是一座孤峰。

在武则天之后,她的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先后成为唐朝的皇帝,但是武则天带来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失,尤其是她为女人带来的想象空间,注定要在更多女人的心里埋下希望的种子。只可惜,当历史第二次出现时,必然是一种悲剧,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权倾朝野,也试图再现武则天开创的女人时代,而此时少年英武的临淄王李隆基率军入宫,一举结束了唐朝自武则天以来的动荡,而把唐朝推向了另一个盛世的高潮。李隆基不会像武则天那样,但是他会面临另一个困境,那就是至高无上的皇权最终腐蚀了他的人性。

《历史不糊涂》

从唐朝风云人物揭秘中国政治传统

定价:49.00
书号:ISBN 978-7-5086-6377-7
作者: 李拯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6-8

一、内容简介:

历史有用,当它警示当下的时候;历史有趣,当它让你琢磨不透的时候。
李世民一代雄主,竟然摆不平几个争宠的儿子?武则天打败了所有的敌人,最后竟然输给了无形的文化?李隆基前半生英明神武,后半生为何自暴自弃了?而那个叫嚣着“冲天香阵透长安”的黄巢,都打下了长安城,最后还是让手下的朱温当了皇帝。唐朝风云人物,每个人的命运都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也都充满了让人看不懂的悖论。
人生属于他们,但是命运却掌握在历史这位法官手上。历史拿起的法锤就是治乱兴替的循环机制,它逍遥于寰宇之上,对人间的行为了然于心,这些帝王将相们稍有懈怠,它就会以改朝换代的代价来施以惩罚。历史不糊涂,任何人都别想蒙混过关。
这就有了一个深沉的叩问:古代中国为什么会陷入治乱兴替的自我循环?这本书将从儒家思想、皇帝权力、官僚政治、既得利益与利益集团等多个角度,绘制成一幅中国政治传统的“认知地图”,再现古代中国制度衰败的真实过程,并揭示“历史周期律”的深层原因。这将是一场有趣有料的头脑风暴,关乎历史,更关乎我们所处的现在与即将抵达的未来。

二、编辑推荐:

从14个风云人物观一代盛唐的兴起与衰落
看古代王侯将相如何玩转深奥莫测的官场厚黑学
内封原创精美漫画人物书签,一句话帮你读尽他们的一生
著名学者李辉、杨光斌、雷颐联名倾力推荐

三、目标读者:

官员可以从中读出权力法则、官场权谋,商人和企业家可以从中读出人性的奥秘与管理企业的启示,知识分子可以从中读出历史的温情与哲思。

四、作者简介:

李拯:一位“80后”思考者,对人类一切门类的文明成果充满好奇。从科学到人文,从华中科技大学到中国人民大学,砥砺思想是不变的初心,致力于把爱智求真的理性与悲天悯人的情怀熔于一炉。熟读多部史书,常读《资治通鉴》,尤爱盛唐风采,钟情于时间流变中不变的哲理,善于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析历史。回望唐朝风云人物,是为了揭示中国政治传统,获得思想的力量。时间终将老去,唯有思想不朽。现供职于人民日报社评论部。

五、专家推荐:

研究政治学的李拯,在对唐代人物的叙述时,自始至终贯穿着难得的冷静思考。他显然是在有意识摆脱传奇的轨道,让更深层次的政治学思考,融入历史研究之中。
——著名作家 李辉
读《历史不糊涂》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能把读者很快就带入了千年前的“现场”,和唐代的那些人物一道品味着“此情此景”,共度“此时此刻”。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杨光斌
这是一部年轻人透视历史人物的力作,锋芒锐利,给人启发。
——著名历史学家 雷颐

六、目录:

推荐序一 历史是镜子,更是追问
推荐序二 文明基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本
前 言 时间的力量
第一章 李密:“预言自我实现”的魔咒
第二章 李世民:寻找合法性的失败
第三章长孙无忌:权力与安全感的悖论
第四章 徐世勣:“道德理想国”的虚伪表演
第五章 武则天:时间进程的“一个断点”
第六章 李隆基:绝对权力让皇帝陷入“认知困境”
第七章 李林甫:以“信息不对称”制造“愚君政策”
第八章 安禄山:既得利益导致制度衰变
第九章 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不能预设个人对朝廷的无限责任
第十章 李泌:被儒家掩盖的天才“布衣宰相”
第十一章 裴度:“养寇自重”导致削藩失败
第十二章 宦官群体:权力向皇帝的身边人集中
第十三章 李德裕、牛僧孺:朋党车轮碾碎制度的正常运转
第十四章 黄巢、朱温:流寇的失败与“身在朝廷反朝廷”的成功
结论 一个认识中国传统政治的视角

全网知识馆hupandaxue.cn,星光不问赶路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xzbok@126.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