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知识馆 星光不问 世界阅读日:这个时代的读书,不应当是仪式而是生活方式

世界阅读日:这个时代的读书,不应当是仪式而是生活方式

文/采薇

一、读书,不应以本数多寡论英雄

昨天看到一个关于每周读了多少本书的励志典型案例。

这个典型案例的核心表述在于自律。

很多读书类的公众号、APP都有这样的自律功能:帮我们标记我们阅读过的书目数量。

有些人把书买回来就立刻挂上去,有些人则是给自己设置一个个的阅读目标:每天必须读多少书,每月必须读多少书,然后放在读书平台上自我监督或是接受他人监督。

豆瓣曾经成立过一个叫做“山倒组”的读书小组,这里面聚集的人都是爱书之人,就是爱的方式有点奇葩:一方面觉得自己买书太多有一种物欲过剩的自我消耗,另一方面又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拥有这些书的欲望。

山倒组成立的初衷是彼此监督着把这些书读完。

有几个朋友加入这个山倒组之后,没几天又退了,因为他发现这个山倒组中的人虽然为看书如抽丝而痛苦,但却很难因为这个理由而削减自己买书的欲望,群里这个、那个销售网上的打折满减活动满天飞。

这些都是中了“阅读目标”障碍的毒。

诚然,很多知识大牛们在阅读的时候,都是带着一定的学习目的,想要解决关于某个知识点的疑惑的,但学习目的却并不能等同于阅读目标。

以本数论读书,本身就有点滑稽。

微博上有一个一年读书破千本的博主,他在微博上po出自己最近在看的书,说明是他认可度推荐度比较高的内容。

是什么样的呢?

大概是这样shei的:

这是2011年的,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760本。

粗略列举几本:

这里面书的类型有:
《神奇的催眠术》
《看谁听你的》
《看谁听谁的》
《看谁在说谎》
《演讲之禅》等等

 

还有这样shei的:

也许光上这些图读者们没有太大的感觉,所以我还要顺手科普一个关于古人读书的小百科。我国古代从开蒙一直到考秀才的十几年间,需要阅读的读本大约是这样的结构:
六学开始:《三字经》、《小学集解》、《龙文鞭影》、《幼学琼林》。
八岁开始:四书、《孔子家语》、《孝经》。
十岁开始:《诗义折中》、《书经图说》。并开始学对对子与缀句,进而诗赋。
十二岁开始:《周易折中》、《礼记》、《春秋》、《尔雅》、《说文》。
十几岁开始:《古文观止》、《古文释义》、《文章轨范》、《古文笔法百篇》、《古唐诗合解》、《赋学正鹄》、《骈体文钞》、《六朝文絜》、《昭明文选》。
再之后:前三史、《资治通鉴》、《通鉴辑览》、《纲鉴易知录》、《史论》。

四岁发蒙认字,用《千字文》等蒙学书籍。

认了字,开始读《孝经》、《大学》、《中庸》,建设基础三观。每天先温习旧书,能背诵串讲则过关,旧书温完,上新书。背书的方法请看17天搞定GRE单词 (豆瓣)

其次《论语》《孟子》,建设深度价值观和人生观。七八岁左右要过学、庸、论、孟四书关。

接着过五经关:《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建设高阶世界观。

这些读完差不多就十五六岁了,可以去试试考秀才。

也就是说,这些书目,大约是古人十多年的阅读量。

对比下来,大约知道以本数论英雄是多么不靠谱。

古人读书卷书少,但是读得深,基本上都是读经典,大约都能到出口成诵的地步。

今人读书多,但是很多都是一天或者一周能看完的低廉读物,读得快也忘得快,多半是爽感,而并非是思维上的轴心感。

郭锡良先生的《古代汉语》是上下两册。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是一二三四册。

读这两套书,目的不是数本数,而是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以及篇章。

《资治通鉴》294卷398万字,每卷一万三。

四大名著字数加起来,大概等于《资治通鉴》。

但大家都知道,读完一遍四大名著,和读完一遍《资治通鉴》是两回事。

那种每周/每个月/每年要读完多少多少本书的行为,按涨工资(张公子)的说法,若非是专业编辑,更像是一个社交用的梗。

一个人一辈子如果能对几本书熟读能诵,他大概就能被称为专家了。

而走马观花地阅读一百本书的人,很可能还是一个门外汉读者。

 

二、为什么有些人能沉下心来读书 

知乎上常常有类似于教你认识你的大脑,教你高效读书或者如何读一本书的阅读方式。

我常常以为,一个人要学习某样知识,他/她首先最应该明白的事情是——我为什么要学习它。

一本书,应不应该深读,或者它有没有被深入了解的价值,这些都应该算在考量的范围之内。

若是娱乐消遣品,它只需要行使娱乐价值即可。

若是专业书,它注定无法快速阅读。

若每个人最初都是一张白纸,我们最初的阅读,那些令我们有爽感的东西,似乎是以我们性格或者情绪为轴心的某种愉悦的呼应。

有很多人,今天情绪不佳就说人生苦短,不要活得太累;明天精力旺盛便说要人前显贵就要背后受罪;今天病了就感慨人生无常,明天身体好了就变成了我的命运我作主;今天工作失败了也许就要埋怨命运不公,明天成功了一切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很多流行的书,都是对某些情绪的呼应,所以有极大的爽感。

爽完了,看过什么,如过眼云烟。

我小时候比较相信,人靠自己奋斗就可以过上想要的生活。

或者说,人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就能达成某一类目标。

现在越来越觉得,我所拥有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我家庭的物质与精神积累。

高效的读书方法,或者能坚持读书/健身的人,他们比别人优渥或者高效的地方,也许根本就不在阅读的时间里,而在阅读的时间之外。

这中间有很大一部分人,心中享受着读书带给他们的优越感,并在这样的优越感驱使之下,对于他们心中并不认同的打游戏等娱乐活动,怀着一种矜持俯视地不认同。

有些人记忆力不太好。

读书破万卷之后,很容易忘记自己当初是怎样破万卷的。

我来稍稍提醒一下——

你的读书生涯,是从若干年前的第一本书开始的,之后再读第二本、第三本,循序渐进。而且我和你打包票,你这辈子读的第一本书,就算不是《十万个为什么》和《蓝猫淘气三千问》,那也绝不会是《尤利西斯》。

很多人能沉下心来学习一点专业知识,是因为方法对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吃过了大餐,就很难再忍受伤胃的廉价过期食材了。

全世界都在讨论如何高效读书。

其实很简单啊。世上一切高效的事,都是人乐在其中,忘乎所以,恨不得将时间全部投注下去。带着任务心态读书,再怎么读,久了也必没用。

于丹式鸡汤总提到孔子颜回,《论语》里,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能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归根到底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精神上的真正超脱。

很多人能读进去书,正是因为读书对于他们而言是最愉悦的生活方式。

但凡对一样东西迷恋,都能感觉和领略到它的美。

这种愉悦,可以替换成很多其他的名字,例如健身/电影/旅游等一切愉悦动人的词汇。

木心先生说:读书,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

所谓读出来,即是化用在人生的智慧里,从这种智慧里找到心的宁静与淡然。

其实什么事都是。打游戏也是。迷进去了,出不去了。

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有一段观点我非常赞同——那是关于健身的,他说每个教练教他的小窍门都不一样,但是这些所谓的高效窍门其实没什么用,因为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做,努力做,持续做。

 

三、读书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 

有个经常和我一起玩的小姐姐说,读书很划算,它是这个世界上很低廉的娱乐消费方式。

我很赞成。

在中国,读书确实是一件很划算的消费方式。

用不太贵的价格杀时间。

很多时候“读书”究竟是在干什么呢?其实就是不费脑力的消遣,和看电影一样。

易读的书,我们能读,别人也能读。

所以千万不能因为多读了几本书就产生了与知识共鸣的虚幻感,觉得人生有什么不同。

很多人读天才的作品,就好像自己也是天才一样。

我们在人前能谈论的很多易读的作品,也许大部分都是别人正确加以验证过或是错误未加验证过的观点。

读高深的书,就是和这个世界上所有聪明的人进行对话,我们可以透过字纸看见他们的真诚与渊博。

我们要触摸到这些人的智慧,就也要付出牛人们前期付出的艰辛,才能读懂他们,触摸到他们智慧的边缘。

他们教给我们的这些智慧,还要转化成行动,可能才会对人生有一点改变。

生活智慧和生活方式区别也很大。

即使拥有了生活智慧,转变了生活方式,也有可能没办法改变生活现状,只能获得主观上的愉悦感。

读书这样的行为,或者只能给我们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观察世界的角度。

现行的世界中,解决很多问题的方式,都是——要有钱。

钱多的叫成功人士,票房卖座的叫好电影,畅销书作者叫大神,能刊登的作品都是好作品,值钱的画是好画,能赚到钱的项目才能叫好项目。

在这样的反衬和对比下,把阅读过分的拔高,反而更加凸显出我们精神上的浅薄和贫瘠。

也有读书人把纸质书神圣化了,觉得只要出版物就是应该顶礼膜拜的,看了腰封买回来,却发现作者似乎都还没摆脱小学生作文就在急吼吼的出书了。

其实,不阅读垃圾,也很难发现精品。

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源初给我们带来的力量和感动。

阅读,不应该强调坚持,在这个获得碎片信息如此便利的时代,阅读应该成为生活中的一个普通习惯。

当人乐在其中,忘乎所以,恨不得将时间全部投注下去,就不觉得做这件事情需要“坚持”了。

别寻思“非读不可的书”,别琢磨“读这本书要得到什么”,别在意“这种书就是初学者看的你还看”。

别在意阅读的孤独感,投入进去,你会发现孤独感与快感常常是共生的。任何一个令你深爱的领域,深潜进去,都会造成与他人的一定隔阂、差距。

阅读从来都不是一种表演,而是自我意识的发现,它让我们清楚认识了人的处境: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的。

这种自我认知的智慧,能令人真正成长。

一个真正的阅读者,如果他真的领略到书籍的智慧,必将意识到自己很孤独并将长期孤独。他也许很难和别人重合,但是他会轻易感知到同类。

我们孤独,是因为这样的成长或许是一条看不到终点的路。我们看到通道,是因为当我们真正离开了人群之后,会开始发现新的同伴,他们和你一样一边摸索一边前进,同样对前方充满信心。

你也会发现,不管多么孤寂的心灵,也许都能在书中找到慰藉,不管多么奇特的想法,都会有人穿越尘世的光阴,从思想深处奔赴而来,来成为我们的导师、朋友、伴侣,与我们产生灵魂的共鸣。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全网知识馆hupandaxue.cn,星光不问赶路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xzbok@126.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