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知识馆 星光不问 那些与我们人生无关的艺术和学问

那些与我们人生无关的艺术和学问

文/邹近夫

三个月前,那是“艾云尼”号即将登陆广东沿海的前夕,天色晦暗,但竖立在岭南印象正中间的牌坊清晰明朗。从雁城回到韶州参加区域公司召开的年中总结会议,我才意识到今年过了一半。忽然想起从前许多次蓦然回首的情景,无一例外地停在了那个没有晚风的春夜,那个唯一的、转瞬即逝的时刻,生活似乎成了一个梦。

1

那场会议并不算唐突,但精心准备的演讲一稿没有发挥正常。期间头脑风暴,谈到了管理半径增大,如何高效开发的问题,自然也就回归到任人用人的话题上来。有人主张庸才,因为庸才可以围成一个圆圈,自然形成补位意识,而英才容易产生独特的见解,跳出圆圈。也有人主张“人材、人才、人财”战略,相应的是有培养余地、有知识才干、还是一笔财富。还有人主张白纸型团队、经验开发梯队、引进舶来战术等等。

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人的重要程度显而易见。而在用人这个问题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行业,对人各有不同的要求,这方面,我认为没有始终适用的学问。武安君白起离开咸阳曾说道,“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是否能做到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应是根本。然而,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面,如何识人用人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单从眼下五花八门的书里肯定是读不出来什么的,这事非得在交往中慢慢得来体会。书,只是最后总结,让你豁然开朗,并不会让你在与人切磋当中取胜。

现今的人力资源是一个挖掘人才的岗位,等同往年的吏部尚书。同样是为了挑选人才应运而生的,不同的是前者讲究刻不容缓,后者讲究明察秋毫。古时候的德才兼备,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察举制中举孝廉,贤良方正;征辟中求贤诏,特予优待;九品中正制,才德声望…如今因为“大周转、大开发、大运营”的需求,所以公私企业很难沿用以前的方法,多半只知道去疯狂找人。可是世上圆滑标准的太多,出类拔萃的人极少,愣头愣脑的人不一定憨厚,嬉皮笑脸的人也不一定不靠谱,没一定的标准,只能凭人力资源的印象和经验去识别,幸好科举的方式还在,可以笼统地归类,不难从中筛选一部分出来面试,这相对来说比较精准,但忽略了德才兼备中的德。子曰:“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然德才皆具者,圣人也。”换成当下流行的说法便是,有才无德的人不能用,是危险品,有德无才的人可以培养,是次品……德,既然如此重要,现实世界又没有试金石一样的东西存在,所以唯有“先小人后君子”之计。

2

有一次对话员工,我试探性的分别向他安排了A、B两项工作,尽管我再三强调了B工作的重要性,可他还是先把A做完,然后才去做B工作。他没有受到语言形式上的干扰,而是将最先安排的事当做首要任务,显然它对我来说更重要。这个良好的印象使我向人力资源部为他提出加薪的申请,但意外发生了。人力资源搬出一大堆理论和制度,什么360度测评和冰山分析法以及镜中我,从而证明了加工资的劣端,最后给到我的意见是,只有在员工产生离职想法的时候才是加薪最恰当的时机,再不济也是在年底或年初绩效考核后加。结果不言而喻,那个员工离职了,最后人力资源想方设法都没能把他留下来。

不知道如何留人。这是各行业中比较大的一个弊端,找来的可能不如之前的,如果有幸找到比之前更好的,可又千万百计的加以节制,殊不知一个员工的机会成本往往会超出正常成本,好比一台汽车,如果加一百公里的汽油而想跑八百公里的路程,那决不是长久之计,只能是天方夜谭。

这个讲究效益最大化的时代里,许多人以为员工工资的合理性与否,跟行业的工资水平、员工的可替代性、企业的效益有直接关联,是否加薪应权衡这些因素来决定,也因此往往忽略了人才机制其实是一个圆圈。一个岗位的突然缺席,势必会有造成缺口,更有甚至将面临团队瘫痪的风险。也有人说到了防止瘫痪的见解,比如人才储备,及时调用,但是失去一个优秀的员工,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这个角色扮演是不能有私心的,更不能墨守成规。什么方圆,什么毁掉不毁掉的理论,其实不在多,有那么一两条准则即可,信守下去,比起胡子眉毛一起抓要好很多。时下不乏铺天盖地的技巧和理论,不是谈成功秘诀就是谈层次,不是管理思维就是谈高度。有句话说得好,天天教你管理和提高层次的人,很可能是一群底层员工的胡思乱想。所以我们总以为自己充了很多电,却依然觉得电量不足,越学越糊涂。像是空心人,没有热度和看法,思维变得凝滞。这与年龄无关,只与心境变化有关。知识本来没什么不好,如果形散神也散,言简意不赅,那就显得别扭。适宜的方法往往来自机缘巧合组成,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够通用。不适宜就难受、牵强、挣扎,不太深入人心,而且扰乱了人才气氛,从而让一个时代变得焦虑。心里只有一条路的人,走到哪里都不会觉得惘然若失。

企业大概和人一样,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不过,失败贵在从头再来,风景也会因此而变得不同。曾经有一位年轻人问乔布斯:你的智慧从哪里来? 乔布斯答:来自精确的判断力。年轻人又问:精确的判断力从哪来?乔回答:来自经验的积累。年轻人再问:那你的经验又从哪里来?乔真诚地回答:来自无数错误的判断。

3

漫长的人生会遇到无数个选择题,企业公司也一样,犯错并不是一件坏事。一个人的经验当然来自无数个错误,善于总结的人把这些梳理开来,与人分享,便成了能力,它可以让人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当中游刃有余。企业在任人用人方面,因为没有时间的过渡,单凭人力资源一己之力,一时无法避免选错人,那只能通过调查、取证、走访的方式去询问。

打个比方,我曾陪同公司高层对一项目开发经理摸底,我是不愿意干这种事的,但我辈蓬蒿,不能仰天大笑出门去,违背指令会留下隐患,留了隐患自然无法顺心工作,不工作又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所以周全思虑一番,决意在一次饭局打点上,动点心思。我事先将准备好的信封给到开发经理,酒过三巡,便在洽谈中分别试探性地把有关信封的事一笔带过。只当他们纷纷疑惑看我时,一刹间我便料定这业务铁定黄了。这种方式虽然不够冠冕堂皇,但可以迅速地做出判断。洞察任何一个人的内心,比洞察宇宙还难,可真相不可能瞒天过海,迟早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但凡心里藏着事就肯定得露陷。

人生在世不称心如意,十之八九被猜防估量。不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民国十四年,成舍我与时年二十二岁的张友鸾之间的佳话很好地解释了这句话。这是自古以来任人用人的真谛,无论是从哪个角度上来看,只要任用了,便不能起疑心的态度。否则一旦传开,人心惶惶不说,一盘散沙终究难免。

俗话说,不聋不哑不当家,有时候活的太明白,并不是一件好事。试探只不过让你早些知道,不会麻痹大意,权力收放当然变得慎重些。才能,一时半会不一定提得上来,但德行一时半会肯定是改不过来。我认为任人的关键在于识别人,在这之前你必须要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能达到目的,有了这个方向,即便选错人也能极快做调整。目标意识比较强,节点预判不会相差甚远,《礼记·中庸》早有定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曾经有个朋友,为了一个目标分别做了三种计划,分别是集团、区域、项目层面,这让我非常惊讶,也就是说他设置了三道关卡,任何一关的突破都会给他带来风险意识,不断地防范和锁紧,目标主张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星光不问记:在职场上用心打拼过的人,都会深切体验身边人的走走换换,大抵上的,不会出现突变的情况,被提拔的那个人的新位置总是会比他原来的能力略高那么一些,怀才不遇者要么是自己清高,大多数是自己的能力根本达不到那个层面,当然特殊的情况除外。

全网知识馆hupandaxue.cn,星光不问赶路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xzbok@126.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