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知识馆 星光不问 阅读的本质是社交

阅读的本质是社交

文/豆蔻妹妹

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读书的人,一种是不读书的人。关于读书最大的误解,就是许多人认为阅读是枯燥孤独的。甚至把这种孤独当做一种无上荣耀去标榜,对比其他人形成优越感,看不起那些不读书的社会人

殊不知读书的属性,其实是社交,只不过你是和一个已经把要讲的话写到纸上的人聊天罢了。

你阅读他已经成熟的思考体系,从描述中领悟出他的悲伤快乐来,与一个情感丰富,心智成熟的人聊天,自然不会孤独寂寞。读者不但不孤独,优秀的读者有时候会更加专注,更容易进入忘我的状态。

既然读书的属性是社交,那么与日常的社交行为就没有什么高低之分,阅读纸上文字不见得就比听别人讲话更高贵,如果能与作者面对面聊天,我完全有理由不阅读他的书,直接听他讲话啊。这就是为什么有“请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俗语。

阅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我想大多数人都考虑过这个的问题。如果我们接着读书的属性是社交这一基本点向下思考,就很容易得出阅读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寻求认同,二是寻求质疑

人类的活动以群居为主,在团体中的人,只有寻求认同,寻求和自己相同性格、看法、爱好的人在一起,人才会感到安全,内心安定。能够在书里寻求到认同感的人,会越来越自信,找到信仰的来源,加强自己的思考方向与出发点

但这同样也会带来弊端,一味地寻求认同,会使得读者陷入思维情感的死胡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无法接受不同的观点,相佐的立场,从而越来越固执、偏执

寻求质疑也是阅读的一种目的。人们虽然是群居生活,容易对自己认同熟悉的东西产生亲切感,容易忽略“偏见”。但是人类同时有求知向上的本能,愿意学习新的事物来保护自己,而人们学习的过程大多以社交的形式实现,比如父母言传身教教育后代尊老爱幼,关爱他人,教师通过集体教学的方式传授知识,朋友之间通过互相观察、交往、等学习为人处事知道。

准确地说,寻求质疑,是做好了迎接新知识新世界的挑战,寻求质疑只是怀疑自己、怀疑书中表达的表现。以质疑心态读书的人,抱着学习敬仰的态度,和作者对话,更容易发现与自我不同的观点,同时也更愿意更新自己的思维体系,修正自己人生的地图

但如果读者在寻求质疑的角度中,只承担了搬运者的角色,吸纳为主,那么也会造成读者本身拥有的体系被抛弃等不好的效果。从求知的意义上出发,寻求质疑更好的阅读方法可以引出探索式阅读,批判性阅读等等阅读态度来。

当一个读者与书籍交互使用时,阅读的本质是社交。

如果几个人共同阅读书籍的时候,阅读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将社交进行地更为彻底,延伸至构建自己独特的文化圈

什么叫做自我独特的文化圈呢?

这是笔者从《相约星期二》中提炼出的名词。这本书里的主人公莫里教授告诉他的学生米奇说:

我们的文化教育我们的不一定是对的。我们要学会自己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化圈,经营自己的文化圈。

构建自我的文化圈,笔者理解为:建设自己遵守的社会道德规则、自我价值、人生追求、终极目标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构建自己的社会规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遵守交通、法律,而是在行为上追求内心的道德规范。

生活中,各种世俗的原因下,我们的生活圈子总是不可避免会相对固化,而读书会却能让我们在穿越时空,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同时,聆听一下书友不一样的感叹,教诲,甚至接受他们的指导

通过读书会,别人的经历成了自己的积累,让自己少走一点弯路,更快的成长;自己的道路成为了别人的平行时空,他看到人生绚丽的另一种可能。

这是我们自己的文化。经受大家实践,感受出来领会出来的文化,而不是社会媒体宣传出来的文化。

萧伯纳曾说,你我之间苹果的互换,结果仍是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我思想的交换,每人将有两种思想。我想这句话除了表面意思,更有友人之间交换灵魂,朋友惺惺相惜之意,你不再是孤独的你,我也不再是无声的我,我们具有相同的思想,认同感亲切感油然而生。

帕斯卡尔亦言,人类是会思想的芦苇,然而个体的思想不尽然是最好、最全的,经由思想的碰撞,或许能形成超越个人见解、启迪你我的新东西。诚然,交流讨论,碰撞冲突的过程就是质疑怀疑的过程,经历了探索,我想我们的认知会更进一步,我们更了解书友,更愿意和书友建立深厚的友谊,追求多姿多彩的人生价值。

这是我们的文化圈。有和自己思想相近的同路人,也有另一种美色彩的特立独行者。我们虽然不一样,但是我们愿意宽容地对待不同,你我都因为个性而精彩,但却殊途同归,我们都是为了实现更好更适合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就是我理解的阅读。

星光不问记:伊瑟尔的两本著作《文本的召唤结构》和《阅读活动》都把文本意义产生的问题作为核心加以论述,他认为,意义不是文本或者读者单一方面的产物,而是双方相互作用,阅读经验的产物。

文本在未被读者阅读和接受之前,并不是真正的文本,而是有待实现的暗喻的文本。

潜在文本实现条件。必须有个“暗隐的读者”,暗隐的读者这个概念和“召唤结构”差不多。一本书从出版那一刻起,它总是在寻找那个喜欢这本书内容的人,这本书自由遇到了这样的一个人,它才有被出版的意义,它才有存在世界上的意义。

一个人也是如此,如果这个人对文学非常喜欢,他总是希望遇到这样一本文学的书,只有遇到这样一本书,他才能练就“奇门遁甲”,他才能扩大自己的视野。

伊瑟尔说,文学是一种虚构,不具有既定的所指,读者要靠自己发挥文本的潜在结构,也就是发掘其意义。

就比如,每个人都的眼中都有一首“床前明月光”;每个人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有一首“窗前明月光”,他们彼此平等,没有隶属关系。

所以,说阅读的本质是社交,就是与书、与作者、与自己的交流和沟通,实在是太形象了。


作者介绍:豆蔻妹妹。红楼小迷妹,颦儿粉丝。个人微信公众号“豆蔻阅读”,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微信公众号,关注深度阅读与终身学习,目前正准备写关于“梦回红楼”系列。

微信公众号:豆蔻阅读(nianbingjun)

全网知识馆hupandaxue.cn,星光不问赶路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xzbok@126.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