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杂思

文/德鲁伊

疫情来的凶猛,到今天应该是封城的第15天了。据说,一个习惯21天就可以养成,不知道这次疫情过后,我们又会养成什么好习惯或是坏习惯。

就说核酸检测吧,每个人都像少女期待渣男一样,每天都做,虽然每次都挺难受,次数多了,也就习惯了,甚至每天都希望测一下,来表明自己的纯洁。偶尔几天不做了,还有点小期待。

时间多了,人闲思多,止思的办法,除了践行,就是有意识的思考吧。

***关于自由***

自由这东西,莫衷一是,各人有各人理解,但也确实符合那句老话,失去了才知道珍贵。

过去我说,“宅”是一种能力,很多朋友嗤之以鼻。这次真的被要求足不出户了,发现,那些一直能宅在家里的人,不管是心态、身体、时间安排其实都是大有学问。其他的,能合理安排日常时间,安于屋内的人还真不多。

物业、防疫人员大喇叭或是嗓子喊着,一样有人遛狗、转弯、跑步、偷着出去买东西。这个和你房子大小、知识高低貌似无关。病毒厉害不厉害不知道,渴望自由的心,强大的令人咂舌也令人鄙夷。

居住在人群里,自由既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群体的事情。你的自由,如果侵害了别人的自由,或是可能伤害到更多人的利益,这个自由真的令人无语。

及至,被管束了,自己隐隐知道错了,也算对自由有了新理解,但那些梗着脖子不依据规则,还洋洋得意没有被处罚的,道德是管不了的,不知道未来又如何?

***关于如何面对信息***

用户偏好,是信息时代最有客户粘性的技术。同样,让我们以为获取更多信息的同时,反而更偏执和更闭塞。

信息既然已经用户偏好了,用户偏好本身带着主观,于是现在信息客观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带着结果意识的信息成了主流。可想而知,我们面对的不再是新闻、信息,更多的是带着结论的表述。

偶尔,我会审视对信息、新闻的态度,除了希望更数据化、量化之外,还在审视信息、新闻的内在逻辑推理和结论。那些隐藏在文字之下的,内在意识和内在逻辑。

于是,我现在学着,有些时候需要让子弹飞一会儿,有时候如果没有对立面的信息就暂存疑虑,还有些时候需要在自己的周边现实世界去求证,这多少都让我免于,在面对既不客观且存在明显结论导向的信息时,还能保持自我的相对独立。

***情绪***

疫情期间,总是很考验人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边界感。我无比相信解除封闭后,离婚的会增多,同样相信家庭感情升温的也在增多。除了尊重彼此界限之外,情绪管理在里面或许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你在逼仄的空间里,无所事事且渴望自由时,你忽略周边细节的可能性迅速提升。当外部的信息海量袭来,你根本无法通过行动或与说做点什么去消解,最终堆积起来的,一定不是思想,而是情绪。

特别是你关注负面信息增加,再置身于有限空间,你的正面情绪几乎不可能产生,如果没有有意识的筛选信息或寻找值得快乐的事情去做,大概率你的情绪就沉浸在负面里,害人害己。

情绪一定是通过转移、行动、迭代去完成的,特别是在没有行动自由时,类似阅读、喜剧、音乐、运动、家庭互动、家务、美食、收纳等,对于情绪的缓解和改变,有奇效。

观照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和释放方式、释放途径,不仅自己得益,对家人也是一种爱。

***

毋庸置疑的是,疫情过去,疫情带来的教训和经验,会推动城市的发展。甚至可以确定的是,也会向弱势群体倾斜。但我没有想到的是,“电车难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在自己的城市里、生活里。这或许也是未来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难题。

至于素质,城市有城市的素质,个人有个人的素质。疫情里发现,和你的财富、学历、知识无关,更多的是对别人的尊重、对生命的认知、对规则的认同。

最后,说个有趣的小故事,一次核酸检测,有个人,不满系统问题,与防疫人员争吵。基本意思是我是老百姓,你们系统造成我的问题,你们要有个说法。说得越来越激动,拉下口罩,指手画脚、慷慨激昂,声音超大。我刚做完核酸检测,路过,于是提醒到,戴上口罩再吵吧。他有点不好意思,拉上口罩,声音小了,动作也小了。

于是我想,大多数人的情绪都是如此吧,情绪是为了让别人看到听到,真到了拉上口罩,别人看不到了,听不清了,也就没什么情绪了。口罩还有控制情绪的妙用,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儿。

星光不问记:德叔在西安,于是每天关注着那边的情况,期望病例尽早清零,一切恢复正常。面对生活的变故,更可见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习惯品质和思维广度,也更考验一个人的情绪管理和应变能力。虽然不能在极端的情况下说人性,但有时就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最见一个人、一座城市的底蕴,不是吗?

全网知识馆hupandaxue.cn,星光不问赶路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xzbok@126.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